產學看板
活動主題
【活動成果】農業研發成果技術移轉-立基研究,加值產業
活動日期
2020 / 12 / 25 ~ 2020 / 12 / 25
活動說明
  「民以食為天」糧食為人民生存之根本,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我國農業除了在供需間須取得平衡以滿足國人日常所需,更須配合時代趨勢積極尋求轉型與升級,以求創造更高的價值。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以下簡稱管科會)日前舉辦「農業科研成果技轉效益調查」成果分享會,發表研究團隊針對農業研發技術的有償技轉與無償推廣,以及畜牧領域技轉產業化的成果調查。
相關資訊

管科會今(109)年12月15日舉辦「農業科研成果技轉效益調查」成果分享會,邀請各方相關領域官、學界人士與會,主要分就農業科研成果的有償技術移轉效益調查成果、無償推廣效益建模與實證,以及畜牧領域技術移轉之產業化成效等三大議題進行成果發表。

  
農委會科技處科長洪偉屏表示,農業有償技轉與無償推廣推動多年,期待各方予以肯定與支持。

  管科會理事劉常勇指出,農業雖為一級產業,但重要性並未因時代社會的變遷而消滅,因為農業結合科技,除了可創造產業的高價值,更可有效確保糧食安全與維持社會安定的作用;以農委會台南區農改場「台南11號」稻米為例,每年投入成本僅4人、35萬元預算,但一年可創造350億元間接產值,放大10萬倍的效果,並不亞於部分科技等領域的成效,且稻米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對於在地文化與環境的而言,更有維護農業文化生態與永續發展的經營意義;劉常勇強調,透過科學研究、系統性分析、調查與驗證,可瞭解我國投入一級產業發展六級化價值的執行情況,並做為檢討後續發展規劃的修正依據,具有相當的參考意義。

      為剖析農業有償技術移轉效益,管科會針對近20年農業科研成果授權進行量、質化的調查,發現申請技轉者近7成為公司行號,接受技轉後,約6成技轉得以順利商品化,其中有償技轉的部份以農糧業為大宗,著重於育種繁殖、產品保存與加工、栽培飼養技術

       陳琮元副研究員指出,若進一步檢視農業技轉帶動效果可發現,以每投資1元技轉金換算,可創造約15元的商品化產值;其中的亮點有台灣「綠金」之稱的毛豆,以及可有效改善化療病人副作用的「褐藻醣膠技術」,都是農業技術透過技轉實際應用於產業的亮點案例;至於有償技轉卻未能順利商品化的原因,陳琮元指出,主因通常為欠缺材料、人力、設備,或市場需求不明所致,尤其業者承接商品化能力與所需投入的資源,都是技轉未能順利商品化的常見原因,也因此進行有償技術移轉時,首先須確保業者有承接研究單位研發技術的完備配套,若缺乏經驗,應能強化技術的累積與銜接能力,而在完成技轉後前期,研究單位與業者也需持續進行溝通,提供業者完整資訊作為決策參考,且技轉完成商品化時間因產品類別而異,技術商品化所需時間也需在技轉時納入考慮,並彈性調整授權年期。

      至於無償推廣部分,陳琮元列舉「台南11號」稻米、「台梗9號」稻米、「台農71號」稻米及「落花生台南14號」等四項產品之調查結果指出,我國經歷「三級繁殖制度」政策推動,顯見無償推廣具有良好效益,可確保稻米供給無虞,降低耕作潛在損失,但未來進行無償技術推廣時,仍須建立明確的推廣紀錄對象,以利後續效益追蹤作業之推動。

      此外,管科會今年度也針對我國禽畜業中產值最高的為養豬業進行技術移轉之產業化成效的議題研究。林殿琪研究員指出,儘管我國養豬業曾遭遇口蹄疫、非洲豬瘟等威脅,但挺過挑戰後,豬肉仍為國人主要食用肉品來源,每年總產值約700億元,但相較於美國等其他國家,我國近年面臨飼養規模縮減、供需失衡等挑戰,連帶影響豬隻飼養成本與利潤展望未來,養豬業相關的細部產業,如種豬業、肉豬業、疫苗研製業、疾病檢測業與生技醫材業也需面對不同的挑戰,如推動AI選種技術、建立種豬基因庫、快速選種機制等、推動聯合品牌、異業合作、養產銷一貫化等。

      臺灣以農立國,而農業技術持續的創新與改進,為促進我國農業進步的重要關鍵。透過系統性的分析、調查,可務實檢視農業技術移轉的成果效益,據為未來相關政策訂定與機制優化的參考依據。

  管科會「農業科研成果技轉效益調查」成果分享會與會人員合影。

TOP